高考: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

时间:2023-06-09 |  阅读量:2380 |  来源:树人招聘编辑部


2023年各省高考陆续落下帷幕,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比去年增加9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人才兴则国运隆。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开创了人才培养崭新起点,吹响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号角,为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民族振兴的基石。

但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突飞猛进,发达国家先行经历的两个高等教育“通病”值得我们警惕:高等教育发展与人口负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过度教育”让劳动者只能接受低于自身受教育水平的工作岗位。

在我国,2022年人口正式负增长,而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就业挑战也已存在一段时间。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不仅需要克服上述两个全球高等教育“通病”,更需要高等教育回应人口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助推人口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充分就业。

高等教育站上了人口和就业的十字路口,作为高等教育重要入口的高考,也站在了新格局的起点。

高考人数连续上升

从2018年起,高考报名人数已连增6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北京、山东、甘肃、湖南、四川、云南等省市高考报名人数均有增长,江西省报考人数有所下降。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高考人数保持高位。

与高考人数增长相对应的,是近年来基础教育在校学生高峰向中学递延,这意味着,今后几年高考人口或继续有增无减。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周光礼指出,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容易受到人口少子化特征影响,而高等教育处于教育环节最末端,对于人口结构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虽然2035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需求不会出现急剧变化。但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956万人,相对应这批新生儿将在2040年左右高考,届时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新的生源供需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实践证明高等教育与人口负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越是高度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其生育率就越低。这一趋势并非孤例,而是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深思熟虑地思考这一现象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周光礼表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初婚年龄的推迟是直接导致低生育率的因素。此外,随着生育机会成本的上升以及个人事业发展偏好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生育或推迟生育,这也是低生育率的间接原因。

如今我国面临着高等教育与人口问题的双重挑战,需要思考和探索如何通过高等教育来促进生育率提升和人口结构的改善。比如,通过高等教育进行人口生育意愿引导,降低家庭高等教育成本和通向高等教育的前期负担等等。

对此,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

受教育水平与工作相匹配

与高考几乎同时到来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冲刺。

1291万人走进考场为命运拼搏,同时也有1158万毕业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同样为命运去拼搏。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4月,16-24岁青年调查失业率为20.4%,首次突破了20%,是全国整体失业率的3倍还多,青年人就业形势之严峻,就业结构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近日举行的全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注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引导高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商文江指出:“结构性因素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求稳求优已成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培养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变化不同步。这种不匹配导致了就业难题的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匹配,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导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上找到自己的定位。

作为世界性的普遍现象,美国、英国、日本都出现过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与工作岗位不匹配的“过度教育”,也就是说,劳动者愿意接受低于自身受教育水平的工作岗位。而对劳动力市场而言,普遍性的“过度教育”会增加社会成本,有损就业质量。

周光礼指出,随着高等教育筛选功能逐渐弱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延长受教育年限来获取相对的竞争优势。然而,这种趋势也在导致相对高位阶学历者不断向下挤占原本属于相对低位阶学历者的就业机会。结果,高等教育逐渐变得内卷化、内耗化,给社会带来了“过度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挑战等问题,同时也浪费了劳动者宝贵的时间资源。

对此,周光礼认为,应在不降低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建立更加灵活的高等教育学制,鼓励有能力者通过努力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完成学业;加强高等教育内部结构优化,强化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融合度;我们还可以通过缩短假期、减少重复性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等手段,探索缩短高等教育学制的可能性。

如今“过度教育”呈现上升趋势,这要求教育的关注点需要从智力发展向综合素养转变,给释放和发展人的好奇心、独立思考、实践能力、个性与创造性留出合理的空间。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还强调:高校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