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将成历史,企业纷纷“内包”?
时间:2023-10-18 | 阅读量:3694 | 来源:树人招聘编辑部
近期,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到:“购买主体不得借政府购买服务名义变相用工,不得将人员招、聘用,以劳务派遣方式用工,以及设置公益性岗位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对于此前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变相用工的做法,应严格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予以整改”。
财政部的这次举措,是否意味着劳务派遣这种用工方式要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呢?
其实并不然,上述针对的只是政府采购,遏制的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滥用劳务派遣方式用工的现象。但这并不代表着劳务派遣用工方式被禁止或者取消,在其他领域和行业里,劳务派遣依然合法合理存在。
不过,政府部门这种先行示范,或将可以推动社会层面更加合规、合法的适用劳务派遣用工,更好的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在中国企业运作中普遍存在的用工模式,可以为用工单位提供更加灵活的用工方式,降低成本及风险,提高管理效率。然而,长期以来,劳务派遣制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方面劳务派遣工人的权益受到较大限制,另一方面企业也会受到劳务派遣制度的限制与压力。特别是当企业需要较大规模的劳动力时,引进大量劳务派遣工人可能会引发社会舆论和法律等问题,因此许多企业纷纷采取“内包”方式,即将原本由劳务派遣公司提供的劳动力转化为直接雇佣员工。
什么是“内包”?
最近,“内包”这个词频繁出现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成为业内热门话题。它究竟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用工方式?是否合法合规?对于员工权益是否公平?这些疑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根据业内人士透露,“内包”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企业用工管理模式,指的是企业通过成立一家新的子公司,以此子公司的名义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具体来看,采用“内包”模式的企业,会先成立一个独立的子公司,这家子公司可能隶属于企业集团,也可能是企业单独创办的。然后,企业会通过这家子公司来招聘一批员工,这些员工的劳动合同是直接与子公司签订的。他们在名义上是子公司的正式员工,但实际工作都是为母公司提供服务。
相比直接雇佣正式员工,“内包”模式能帮助企业省去许多劳动成本。毕竟,子公司可以通过灵活的薪酬体系来减少人力成本;而企业本身也无需为这部分员工缴纳社保等费用,大大减轻了编制负担。因此,这一模式近年来受到了不少企业的追捧。
“内包”背后:企业减负的美丽新世界?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看似美好的新型用工方式,其实行背后是否藏着让人堪忧的黑幕?
首当其冲的,就是此模式极大地损害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尽管“内包”员工名义上属于子公司正式员工,但他们的实际待遇常常不及企业正式员工。这些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都显著偏低,与劳务派遣员工没有明显区别,职业发展路径也受到限制。可以说,“内包”使他们成为了企业达成目标的牺牲品。
不仅如此,这种用工方式还隐藏着极大的法律风险。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企业招用员工必须签订直接劳动关系,不能设立中间环节违规代理招聘。“内包”模式中的劳动关系显然属于假劳动关系,既不合法也不合规。一旦被相关部门认定违法用工,企业将面临巨大罚款及政务处分的风险。
可见,“内包”的实质是企业为降低成本,牺牲员工权益的一种变相非法用工方式。它既不公平,也不正义,更不合法。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需要每个人都为之贡献一份力量,企业要秉持人文关怀,政府更要担当监管责。只有正视和抵制这种不合法的做法,才能实现劳资关系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