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超过23.2万人,算法、智能驾驶等方面最紧缺

时间:2022-09-07 |  阅读量:430 |  来源:界面新闻


近日,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式在沪开幕,这场AI业界的盛会告诉我们,未来已来,虚拟与现实的融合,已经现身生活与工作之中。目前,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人才缺口高达500万,上海作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地和引领者,也面临着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的《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提到,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6倍多,在系统布局和系统发展策略的指引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初步形成了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创新产品应用、新兴产业培育“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比2019年同期增长15%。

“人才是人工智能竞争的关键。”《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白皮书》指出。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上海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规模超过23.2万。而根据《上海市“十四五”产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到“十四五”末,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需求规模将达到34.3万-41.4万人。其中,应用类人才需求将达13.8-15.7万;基础类人才达10.2-13. 17万;产品类达5-6.85万;技术类达4.2-5.37;综合类人才预计达0. 8-0.97万;服务类0.1-0.27万。

目前,人才需求以应用人才、算法人才为主,科学家人才高度稀缺,复合型人才和高层级岗位需求持续增长。

相关问卷情况也反映出,当前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最紧缺的人才包括算法研发、计算机视觉技术研发、应用复合、语音识别技术研发、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发、软硬件测评测试、项目运维以及管理、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芯片研发、应用及系统集成技术研发、智能驾驶技术和系统研发、传感器技术研发、知识计算机引擎和知识服务技术研发等。

人才缺口产生与多个原因相关。

首先,人工智能的高科技属性决定了它具有不低的学历门槛。根据2020年的调研情况,上海人工智能企业对人才的招聘门槛相对较高,更偏爱“双一流”院校毕业生,52.8%的招聘单位要求求职者最低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大型科技公司硕士研究生学历已经成为平均入行门槛。

另根据《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18 年以来,人工智能核心领域对博士和硕士的需求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数据分析、数据挖掘、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岗位是科技巨头必争人才。

此外,根据 2021年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调研情况,129家人工智能企业招聘人员规模为1.2万人,其中社会招聘规模与校园招聘规模的比例为 4:1,社会招聘仍然是人工智能行业领域人才招聘的主要方式,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流动性较高。

企业更加倾向于招收有经验的人才,这与现有高校人才培养中学生实践经验不足有密切联系。因此,必须在学生培养期间加强产学研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比重,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

此外,抽样调研发现上海市2021年人工智能产业企业的人才招聘中校园招聘的人才占比为20%,但是校园招聘是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高成长人才的重要补充方式。研究发现,具有本科及以上高学历水平的校园招聘人才占比明显比社会招聘人才占比高。

面对人才失衡的现实问题,我国高校、企业及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其中,至2021年2月,我国130所高校已经获批人工智能能专业,其中7所高校人工智能领域进入了全球前20。到目前为止,上海大部分高校已经深入进入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领域,设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等泛人工智能专业,上海交大、复旦、同济、上大等13所高校和5个科研院所设置了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点。

企业培养人才方面,根据2020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全市1039家人工智能企业的面上调研,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规模超过 200人的企业为202家,共有35家企业人才规模超过 1000人。2021年,针对 129 家人工智能企业的抽样调查,人工智能企业的人才规模与营业规模有明显的关系,其中营业规模在 50000万以上的企业人员规模平均为1036人。

这份调研说明,科技大厂在人才池沉淀、人才培养、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大量人才集聚在科技大厂对人才高地建设,整体人才水平提升以及人才培养、实训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同时,中小企业近几年表现持续活跃。根据《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报告 (2021)》,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从业人员比前一年提高了12.14%。

政策,可能成为“破局”的关键因素。

2017年至2022年,上海先后6次出台人工智能重要政策指引,从2018年至今,共7次发布人工智能产业培育专项政策,包括落户、补贴等方面,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人才聚集。

在产业发展和政策的双重支持下,上海成为人工智能行业海归的重要目的地,全国26.5%的海外归国人才选择来沪,是人工智能行业人才最重要的补充渠道之一。

《白皮书》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破解人才紧缺因局的关键:自主培养产业人才,加大产业人才供给,培育产业亟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同时鼓励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在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人才培训。

此外,《白皮书》还建议上海搭建国际一流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吸引国际化高端人才,包括要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交叉学科协同创新中心,发起人工智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通过自主研发创新与外部合作模式,为人工智能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合,加快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另外,《白皮书》还提出要打破传统体制机制约束,创新人才评价制度,同时实施人工智能研发人员和优秀团队奖励政策,并提议设立人工智能国际奖项,同时审核资源汇聚融合,为行业发展凝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