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政府发布:进一步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

时间:2020-12-15 |  阅读量:286 |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双重因素影响,甘肃省委、省政府把支持灵活就业作为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的重要举措,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对促进支持灵活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根据新的形势和特点,积极创新,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好灵活就业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就业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政策知晓度。

1、大力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

积极培育“中央厨房”、移动出行、线上消费、线上教育培训、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新模式新业态,促进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进一步放宽新业态市场主体登记条件,允许市场主体名称中使用表明企业产品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各类新兴行业用语作为行业表述。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按规定不再受省内城乡户籍限制,落实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和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规定。

2、积极鼓励个体经营发展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提供便捷高效便民服务。在政府指定的场所和时间内销售农副产品、日常生活用品,或者个人利用自己的技能从事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无须办理营业执照。特殊群体从事个体经营按规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扶持,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有条件的地区按规定落实创业补贴。同时,鼓励引导劳动者创办投资小、见效快、易转型、风险小的小规模经济实体。

3、努力推动新职业应用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互联网技术应用和职业活动新变化以及国家发布和更新的新职业(工种)信息,及时制定符合甘肃省产业发展的行业评价规范。积极引导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按照新职业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推出新职业培训课程,开展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积极引导直播销售、网约配送、社群健康等更多新就业形态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统计监测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统计监测指标。

4、着力促进非全日制就业提质扩容

认真落实财政、金融等针对性扶持政策,积极推动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相关行业提质扩容。进一步增强社区服务业的吸纳就业能力,鼓励符合条件的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全面落实就业困难人员、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后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5、持续优化自主创业环境

落实自主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取消涉及灵活就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经批准占道经营的免征城市道路占用费,并建立公开投诉举报渠道,依法查处违规收费行为。落实阶段性减免国有房产租金政策,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因城施策,合理设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预留自由市场、摊点群等经营网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闲置空间、非必要办公空间改造为免费经营场地,优先向重点群体提供。

6、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

落实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政策措施,针对不同对象开展精准培训。将有创业意愿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创业培训范围,促进提升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面向新职业、新技能和新就业形态培训并不断改进培训方式,推行“培训券”式、嵌入式、订单式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并按规定落实好职业培训补贴和培训期间生活费补贴。

7、全力强化困难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帮扶

对2020年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确有困难的灵活就业人员,可按规定自愿暂缓缴费。对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及时按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范围。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登记失业人员,实施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对城镇零就业家庭实施“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的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帮扶,确保动态清零。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要做到各项失业待遇应发尽发、应保尽保,保障其基本生活。

8、有效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

积极指导企业规范开展用工余缺调剂,帮助有“共享用工”需求的企业精准、高效匹配人力资源。有条件的地区可灵活设立劳务市场或零工市场。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规范有序的求职招聘、技能培训、人力资源外包等专业化服务,按规定给予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开设灵活就业专区专栏,免费发布灵活就业岗位供求信息,持续为求职者提供就业机会。

9、切实维护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

加强互联网平台就业劳动保障政策研究,规范行业劳动定额标准、工时标准、奖惩办法等。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劳动报酬支付的监督检查,畅通12333电话举报等劳动维权渠道,提高举报处理效率,促进劳资双方关系和谐稳定。持续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伤预防工作。

10、认真做好组织实施

切实履行稳就业主体责任,把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作为当前稳就业工作主要内容来抓,坚持市场引领和政府引导并重、放开搞活和规范有序并举,顺势而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将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有关工作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和测评内容,支持灵活就业的政策、事迹等在线上开展多样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